#讲座笔记 海上繁花 金宇澄 150130 静图

最初在弄堂网发表,聚集了一批四十到六十玩儿文字的,沪语味道浓。至今仍保留繁花初稿。

关于沪语:现在如果去市政府,开沪语会遭到异样眼光。其实当年决定国家通用语言,投票后,北京话排第一,西南官话第二,第三名是沪语,第一名和第三名也只差两三票,所谓阴差阳错。

80年后2000万人到上海,有钱者掌握话语权,处以上干部和知识分子涌入,解放后史无前例的普通话学校教育,这几个原因导致沪语空间被压缩。自己也曾被请求在讲座上海话念诗,婉拒。

初稿上海方言味道重,以连载的方式,跟帖有人喝彩,有人询问小说中人物的发展。这种写发和闭门造车不一样,有写下去的动力,民国张恨水等也是这种写法。

开始想随便写写上海风情,后面写到陶陶就一发不可收拾,不停有回帖追问。每天都写,最多一天写了六千字。甚至出差去成都,也找个网吧码字。半年茶饭不思写完,初稿后修改了二十遍。

连载到1/3时开始注意语言,外地朋友要看懂,自己曾经八年在东北。很多互相之间的不理解其实是文化差异,比如:上海人买葱两根,被说小气。后来知道上海人不吃葱,只调料。而北方葱是可以当菜吃的,自然买一斤两斤。比如半两粮票,其实上海本身东西可以单卖,且精致,而北方吃饺子一斤两斤。

努力锻造个人风格的语言,语言才是作者的面孔,灵魂。八十年代的作者努力,现在无人去做。六四前都在为文本努力,之后只考虑故事性,因为电影电视剧本来钱快,故事性非常重要,而语言是编剧和导演的事情。

注意读者群,因为自己是做文字编辑工作的,所以更注意字眼。比如:
书中沉默用:不响,而没有用上海话的勿响(其实正宗用弗响),因为汉语有闷声不响,所以都能理解。
尽量不用二三人称沪语和普通话,而直接用名字,沪语有这个传统。
结尾语气词伐 用吧替代。

但保留看得懂的:搭脉 老派
保留方言暗用:黄鱼脑子戏话 腻心
还另外用了鸳鸯蝴蝶派的语言:李李其秀在骨

八十年代家具集装箱去台,本地装箱塞、扔、用脚揣,而到台湾港口,工作人员戴白手套一件一件搬。当时一张鸭蛋凳,文革时期两块钱。其实房间里全部新家具,放一件老的感觉就完全不同。一位作家的名言:当你无力的时候,就去传统里面找吧。

有时象苏州口音上海话,因为我父亲是苏州人。小说也尽量回归传统,话本,避免使用短句,多标点,而尽量用长段落,王家卫戏言,金老师你亏了,这是五本书的量。拒绝外来小说的影响。有时1200字七件事情不分段,也是传统话本常用,不会快看。又有一段连贯多个年代的个人记忆,不分行,4000字。

小毛看旧书,书名用繁体字,极力用心留下一些繁体。其实五四破除旧传统,应该留下孩子倒掉羊水,但其实把羊水孩子一起倒掉了。国人标点是圈。

结构上,以繁体简体分章,1960/2000 新旧时代互相对照

写三桌人吵架,毫不担心,因为母语写作话,都是话到嘴边的。90年代王朔语言很精彩,因为普通话是他的母语。

喜欢看饭局,每人都喜欢说自己最喜欢的故事,西方传统也是讲故事,如1001夜

博而赫斯:爱以闲谈而消永昼

总体上的闲谈,饭局也是中国的特色,以前家里请客,现在已经没有这个传统了。

弹琴摇摆是老师教的,老师说摇摆就是投入,其实是形。比如纳西古乐轰动西方,那个是活化石,上5000年就是这个样子,奏乐身体纹丝不动,生活时代的真实面。

中国人太喜欢改,日本能乐一年只一场,完全是唐代的味道,一点都不能动。非常昂贵,听者都会感动,一脚跨入古代。

老舍说写小说要有花样,写一个人要有一千个人打底。
上至绸缎,下至葱蒜,你都要准备好。

我这本书呢,打个比方,如同六十岁生了孩子,外出不好意思,别人会指手画脚。但自己喜欢是真喜欢得厉害,还要好好改。比如外地读者问稳重十五支光是社么?我警惕,这个外地不懂,其实是灯传入中国后,用几支蜡烛来替代。那就要改成大家懂的。

最后:
70后少有开心的事情 慢慢准备吃苦了。家住富民路巨鹿路,常见一老太在门口呆坐终日,家里杂乱无章。不是可惜老无所依,只是自然如此。父亲常告诉我这点。80到了自然的状态,很难见到哈哈大笑死去的人。所以:小说花好月圆是不真实的,花开就有花谢。
花开花谢

准备了问题,但问的前言不搭后语。
我听说王家卫导演买了版权,觉得很高兴,繁花也只有王导能拍出味道,有上海根底。
演员也能到位,沪生阿宝可以梁朝伟张震。
金老师可以客串澳门老板。
受不了小毛,人很好应该幸福终老。在书里面金老师写的是善终,读者很不顺畅,刚金老师讲了,好像豁然开朗。

发布者

ningqun

心中无事一床宽

《#讲座笔记 海上繁花 金宇澄 150130 静图》有1个想法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