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6. 上海博物馆 玺印厅讲解稿

年后诸事,徒另心中悲凉,或冰雪狂欢,或铁链癫狂,心脑如裂,呆若木鸡。
只是逢讲解年度测试,急就章应对,聊以搪塞博文周课。

各位老师,各位观众大家好,我姓顾,是上海博物馆的志愿者讲解员,今天由我来陪大家参观印章馆。玺印馆看着不大,但展品却贯穿了整个中国历史。上海博物馆藏印15000枚,展出的500枚,每个时期都有代表性的展品。

一、早期的古玺印
1.我们先来看中央展柜,这是一枚西周的涡纹玺,印面图案如同旋涡,在不少陶器和青铜器上有相似的图案,可能是一种印记的功能,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讲到,印,信也。如同后世在瓷器底部盖个章,表示财产权。不过也有意见称之为火纹,早期文字囧,就是人在囧途那个囧,就是这样一个圈里面三个勾,代表了火的意思。当然也有认为是个日,代表光明,那就不是印信,而是图腾或者族徽。但已经是印章的形态,背面有个小把手,我们称之为印纽,便于手持。印纽有空,可以穿系佩戴。

2.接下来看下几个先秦的玺印,一眼看过去形态各异,大小参差不齐,印面有文字,有图案。玺印处在初期阶段,怎么好用怎么来,而且在秦统一之前,各个地方处在自由发展的状态,因而形态各异。比如这枚是带钩的形状,功能就是我们现在的皮带扣,不过勾钮做成了印章。我这个年纪的人,大概还有去邮局取挂号信汇款单的经历,不能象现在收快递那样签名。必须带上印章,忘带只能回去取。有回看见有个老太太,忘带印章,不过却不着急,把手上戒指拿下来,柜台里面抹了点印泥盖上。因为离得比较近,很清楚地看到方正的戒面上是文字,原来装饰实用两不误。当时就很羡慕,不过等到我可以戴戒指的年纪,早已签字收发了。那么带钩印章,除了装饰,可能还兼具实用。

3.旁边一枚肖形印,远看如同浮雕小品,人面鸟身背有双翼,头部生蛇,两只脚也踏着蛇。《山海经》中有记载,禺疆是北极之神,统领四海。这类图形印,有人文含义的动物以外,也出现不少神话主题,寄托了先民的神灵崇拜。然后看这枚,个儿比较大,中空筒状。晚清金石学家罗振宇考释功能是烙马印,也称为烙印玺,用来区别战马优良品种和归属权,所以是官印。与其他玺印有区别,印面大,都是阳文,钮部中空可以安装木柄。

4.刚才提到一个名词,阳文,是玺印上文字凸出的意思,后世一般称为朱文,因为使用纸张印泥,玺印上凸出的地方,蘸上印泥盖出来文字显示为红色,所以称为朱文,相对应的就是背景红色,文字白色称之为白文。但纸张出现以前,我们使用的是竹木简,往来信函为了保密,防止中途私拆,就捆起来在绳结处粘泥盖章,有个密封的作用。那么印章文字凹陷,盖在封泥上就会凸出,笔画清晰,这也是早期印章多白文的原因。但燕系特别,以朱文为主,个头比较小,比较清秀。
5. 相对而言,旁边展柜的齐系印章就显得粗犷,文字也是大开大合比较有张力。另外齐系也有个特殊的地方,我们看中央展柜,印台侧面凸出了一块。为什么要这么做呢?有很多猜测,首先是不是配对使用,分散权力,不过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有凹进的部分。其次是不是为了钤印方便?前面提到,先秦印章用在封泥上,有个小凸起抠出来会省力。再就是指示方向,提示凸起朝上。具体功能,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发现和考证。

6.下面是晋系的印章,印纽象倒扣的斗,装粮食的那个容器,我们称之为“覆斗纽”。春节大家贴春联,福字,喜欢头冲下,一说起来就是口彩,福到了,那么这个印,就是斗到了。中央展柜这枚春安君,是一枚玉印,等级很高,只有王侯才能用玉。玉的摩氏硬度达到6.5,一般小刀划不动,而且材料珍贵,我们有个说法叫良材不琢,好的材料要尽量少浪费,所以造型平实,文字简练。不过印面设计师还是苦心经营,把春字两部分上下颠倒,可能也是为了印面匀称美观。

(补)匈奴相邦,相邦就是相国,汉以后为了避讳,刘邦,才改称相国。这是是三晋时期的赵国,赐封匈奴首领,确定归属和赏识表彰。待之以礼,也是与匈奴部族保持和睦关系的一种手段。另一方面也是战国时期政治联系的重要物证,中原王朝颁发给周边少数民族的官印,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7.提到文字排布和形态,我们来看看楚系的印章,文字飘逸,很有屈原《九歌》那种洒脱的感觉。我们知道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地处在中原文化的边缘,所以文化上很有自己典型的特征。我们来看这枚沅陵侯三玺,印文精巧,但整个印章分成三份,史册上有记载,由三人分别执掌,会和使用才有效力,也是一种三权分立的制衡。也是楚系印章中特殊的形制,目前发现三合玺的部件不少,多数无法拼合完整,目前完整的三合玺只有两件,这件是其一,也是比较珍贵的。

(补)这里是秦统一六国之前的印章,已经小有规模,比较整齐,而且带有界格。看这枚长安君的而且文字也比较规整,不像前面其他六国文字那么随性,已经具备了大一统形制的雏形。比较罕见的是,这枚印章是随葬出土的,这种情况比较少。原因比较简单,首先官印的使用有延续性,上一任走了下一任继续用,其次改朝换代只能会销毁或者重新熔铸。我们把巴蜀的图形玺放在秦印后面,可能大家都知道三星堆,有各种瑰丽的青铜器,但没有文字,巴蜀是秦国的近邻,还没有形成文字,已经被秦纳入版图。

二、秦汉规范的确立与延续
1、我们都知道秦统一了六国,做了很多方面的规范,比如车同轨书同文。印章方面,首先规定了称谓,只有天子才能称玺,臣下用印用章。其次是印纽,皇帝用螭钮,其次龟钮鼻钮。不仅如此,我们看图上这枚印,有紫色丝带绑缚,我们称之为绶带,紫绶金印,青绶银印,黑绶铜印代表了不同的官员等级。最后,还规定了通关印的大小,按秦制一寸,大约2.3厘米,四字,也有两字的,一半大小,称为半通印。印面有界格。

半通印陪葬为主,原因比较简单,首先官印的使用有延续性,上一任走了下一任继续用,其次改朝换代只能会销毁或者重新熔铸。那么出于尊敬有时临时做一个陪葬。

2、汉承秦制,但印章排布稍有变化,去掉了界格,字体圆中带方,发展了秦代的摹印篆。另外可以看到部分印纽有了一定的增大,小的叫鼻纽,这种大了一般称之为瓦钮或者桥钮。不过比较多的还是龟钮,为什么用龟钮呢,也有不同的说法,有说龟是四灵之一,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有寓意吉祥,还有认为龟是一种臣服的姿态,最后一种演绎比较有意思,龟背有甲腹有纹,谐音就是文物双全。

3. 汉分西汉和东汉,当中有个新莽时期,时间不长,影响不小。我们看这枚“设屏农尉章”,首先是印纽做得很精致,形态的饱满,龟背的纹饰,四足的细节都有入微的描画,王莽时期的很多东西都做得非常精彩。其次看文字,之前提到过摹印篆,到新莽时期演化为缪篆,和鸟虫书,隶书并用于印章。最后看印文,设屏就是张掖,位于甘肃西部,农尉相是军队屯田的官职,章延续西汉的称谓,我们现在称印章,就是由此二来。这是一枚银印,也充分说明了对于边境管理的重视。

4.我们现在说的印章,基本都是刻印,不过东汉以前还是浇铸为主。凿刻相对于模制浇铸,就会有一种粗犷的感觉,所以你看这枚骑都尉印,四边是凿的痕迹,显得比较洒脱。后世文人篆刻时就很喜欢这种风格,刻印完成用刻刀在四边敲击,模仿这种凿的痕迹,也就是所谓的破边,让整个印面可以透气。中央展柜的这枚魏霸,雕琢精细,是目前存世最大的一件玉印,《后汉书》记载位列九卿,显然是一位显赫的人物。

5. 当然,两汉的玉印无论是材料还是雕琢上,都精美之极,有汉八刀的美誉,传说有昆吾刀,切玉如泥,所以雕刻洗练传神。我们来看两汉私印,前面讲过,汉承秦制,王侯才能用玉,怎么这里一眼看过去都是玉印?因为是私印,相对管理就松一些,其次打通了丝绸之路,所以新疆和田玉材得以源源不断地输入。之前提到过鸟虫篆,我们看这枚武意玉印,武字上下分有鸿雁展翅,意字首尾如鱼翔浅底,栩栩如生。

封泥 河间王玺,非常重要,是紫泥,是仅存的玺。

6. 然后这边到三国两晋时期,基本还是沿袭了秦汉印的规制。我们有时候会说秦汉是印章史上的第一个高峰,先秦就是高峰前的萌芽,然后一直到隋,都是高峰的延续。这个时期虽然出现过短暂的统一安定,但总体动乱不安,不断地改朝换代,反映在印章上就是官职的复杂变化。我们看这枚西晋的“关内侯印”,鎏金印,能说明两个问题,如果是朝廷派发的,证明国家缺钱;但如果是官员自己干的,这是要谋权篡位,无论是哪种情况,都说明相对比较乱。印章相对变化比较少,粗率简单。

7. 当然也是民族融合的阶段,另成一个体系,官职前会加个汉,新,晋,说明是中原王朝颁发的印章。比如这个“汉匈奴破虏长”,就是汉朝颁发给匈奴的一个印章。中央展柜里有这枚“晋归义氐王”,意思是归顺晋朝的王,非常难得的一枚金印,长线条挺拔,疏可走马,密不容针。我们称之为悬针篆,就是书法中不回锋的竖笔。印纽也比较有特点,南方是鱼啊蛇啊,北方就是骆驼啊马啊。

8. 中原王朝还是以龟钮为主,不过到南北朝时期,龟钮有个有意思的变化,你会发现乌龟抬头了。之前讲过,采用龟钮的一种含义是俯首卧地臣服,不过这里头昂得很高,腿也站起来了,恨不能赛过兔子,还有臣服的意思吗?是不是也间接说明中央王朝的权力大大削弱,地方势力有了当家作主的意愿。有趣的是,南北朝的龟钮稍有不同,不知大家发现了没有,就是北朝乌龟有棱,而南朝没有。

急就章,我们看从三国到南北朝,印台相对都比较厚,有的印面有些粗糙歪斜,象是急急忙忙赶出来的,这里有个专门的名词,叫急就章。因为战乱频繁,将军阵亡改派来不及铸印,怎么办呢?或者磨去原先的印面重刻,或者带存些光印面临时刻制。赶制匆忙,却留下率真的艺术风格,后世吴昌硕,齐白石都非常欣赏。

三、唐宋金元官私印的新式样和明清印制
1. 我们刚刚从大厅过来,会一眼看出不同印变大了,钮变高了。秦汉的印面一寸是2.3厘米,后面度量衡逐渐演化,一寸变为3.3厘米,所以印面变大了,到隋唐变成5厘米见方。然后印纽变高,到宋代还去掉了穿系。这和用印制度从官职印改变为官署印有关,比如印章是教育部的,以前叫教育部长,现在叫教育部,有专职的人管理,也就是不再随身携带。再一个明显的变化,我们看图中印文都是朱文了,随着纸张的普及,显然朱文印更为清晰。印面需要相应变化来适应纸张的扩大。

2. 我们看这个齐王国司印,印面象拗出来的,所以可能不是一体浇铸,而是先做了个壳,然后在用铁片或者青铜片弯曲成字形,镶嵌进去。看上去比较稚拙,但非常难得,古董收藏给了它圈有个好听的名字,叫蟠龙印,象龙蜷曲身体形成了印文。然后我们刚才说印面以朱文为主,那么唐代是楷书的发展和成熟阶段,这枚寿光镇记就是楷书,相对于篆书笔画简单,加上印面变大,就显得比较空。

3. 那怎么办呢?只能在文字笔画上想办法。我们看这枚拱圣下七都虞侯朱记,通过折叠笔画,撑满印面,产生了九叠篆。不过好看归好看,字形却变得不可琢磨,更不用说文化程度可能不高的印章保管人了。怎么办呢,他就在印背上刻一个字,上,意思就是盖章时这头冲上。其实早年我们自己用过,偶尔公司财务不在需要填支票,法人章公司章方方正正,偶尔脑抽就就盖乱了,后来想了个办法,改个印贴在印章顶部,看着字就不会乱。广义上来讲,这就是一拿好难过边款的来源,他是实用功能。

4. 九叠篆对周边少数民族政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西夏,辽,金,形成自己文字的九叠篆,几乎图案化。但其实这枚金朝的印章是汉文,都提控军马印。大家可能知道宋徽宗的瘦金体,那瘦金体写得好的皇帝还有谁呢?金章宗,金朝的皇帝,受汉文化影响极深。接下来是元代的文字,忽必烈时期请来的西藏法王八思巴,帮助元朝创立了八思巴文,也是按照九叠篆的方式呈现在印章上。

5. 他们属于官印体系,我们来看看看这段时期的私印,因为后面会提到明清文人篆刻的源头。从广义上来说,文人篆刻从唐宋就有了,还是拿宋徽宗来说,大家都知道他的书法绘画上通常有个那个注明的标记,天下一人的组合字。证明这幅字,这张画是我的作品。它属于文人的创作,只是画出来的,还不是成品的印章。那我们看中央展柜这枚玉押,无论是设计还是功能,都已经是文人篆刻的味道了。到元代王冕,赵孟頫,鉴赏印,斋馆印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印纽也比较丰富,和书画艺术融为一体。

6. 再来看看明代的九叠篆,登峰造极,印文几乎不可辨识,好处是很难仿造,少一个弯都能鉴别主来。整个印钮如同一根手柄,从实用角度来讲,确实方便。中间这一枚硕大的,多罗定郡王印比较华丽,按照等级实在亲王之下,贝勒之上,等级比较高。大家注意印面是满汉双语。影视剧小说常有些趣闻野史,比如雍正把传位十四子改为传位于四子,把十改为于,从而撺夺了皇位。其实不太可能,因为清朝文书都是满汉双语,改了汉文就和满文对不上。

7. 最后看下芝英篆,就是这个背对着我们的虎钮印,也是当时篆书的一种艺术化处理,字上面有叶片一般,象灵芝,所以称之为芝英篆,后世又发展出柳叶篆,龙爪篆等多种,其根本还是篆书的变形。
四.文人篆刻-明末清初
1.我们有时说明清文人篆刻,是印章史上的高峰,那么就涉及到源流的问题,之前提到过,文人用印用画押可能早在唐宋,私人斋馆印,鉴赏印在元代王冕赵孟頫的作品上也有体现,比较主流的意见认为是文彭。文彭是明代书画家文徵明的长子,传说他在无意中发现了叶蜡石可以奏刀,从而留下了亲手的作品。在此之前印材多为金银铜玉,硬度极高,即便有文人参与设计,但无法自己亲手刻印。从这一点上看,尊文彭为首似乎说得过去。

2. 除此之外,文彭印风雅正,质朴浑厚,对当时兴起的文人刻印风气影响很大,推动了印坛的深刻变化,所以被尊为开山祖师,又因号三桥,后人多称为三桥派,也有尊为吴门派,是苏州的旧称。我们来看中央展柜的七十二峰深处,可见左侧文彭二字的草书款,印文匀称,线条细挺,反映了晚明印坛的审美。文彭传世印章数量极少,所谓三桥万印无一真,伪托的居多。

3. 文彭一门追随者众多,我们来看这枚“口衔明月吞芙蓉”,韩约素是非常难得的一位女性印人。大家可以看到印面清秀,不离文彭印风,又很有女性的细腻。几个字的安排,口贴上,衔贴下,明月摞在一起,显得非常灵动。看芙蓉两个字,上翘下弯,如同扎着两个小辫子,满面笑容,蹦蹦跳跳的女孩子,很活泼的那种感觉。印文内容和印面排布相得益彰。

4. 如果这枚是小姑娘口气的话,我们到中央展柜看“笑谈间气吐霓虹”,含义相差不大,就是说口才比较好,但字里行间已经满是就是豪迈。这是何震的印,和文彭亦师亦友,也曾替文彭奏刀。虽然学识程度不高,但作品有自己的风格面目,奏刀凌厉,气势粗犷。形成了另一个流派,后人也因他号雪渔,尊为雪渔派。

5. 接下来看一下汪关汪泓,是一对父子,有意思的是,汪关不是本名,是偶然得到一枚汉铜印,因为印文改名。从这一点上也可以看出对印章的痴迷,和儿子并称大痴小痴,并开创了娄东派,成为一段佳话。这件张炳樊印朱文秀美光洁,工稳沉静。旁边就是他儿子汪泓的作品。

6. 展台第一枚是江东步兵,是苏宣的代表作,他的父亲和文彭交往甚笃,又收到何震的影响,两位大师的影响下,苏宣印作既有文彭的柔和韵味,又不乏何震的爽利雄风,一出手便傲立群雄。而且不仅善于刻石,还能刻铜银等较硬的材料,颇具汉铜印的风貌。这一路风格通常我们成为泗水派。

7. 清代初年有陈邃,巴慰祖等人,因为都是安徽歙县人,号称歙四子。有徽派祖师何震的冲遗风,又经过朱简的短刀碎切,印风兼容并包,不断改进。

五、文人篆刻-清中期
1.清中期在印章史上是比较重要的时期,出现了浙派与皖派两种不同的流派。我们先来看丁敬的这枚略观大意,他从朱简的碎刀中获得启发,采用长短不一的短切刀,不仅老辣活泼,还富有金石趣味,一改前人面貌,在印坛独领风骚,从而开创了浙派一路。

2. 同样是切刀法,不同的人切出来的风格又不一样,有的细腻,有的粗犷。所以丁敬以后,继承者蒋仁,黄易,奚冈也都能形成自己的风格,取得很大的成就,被称为西泠四家。我们先来看蒋仁的这枚真水无香,切刀沉稳,婚后凝重,字里行间都有禅的味道。比较有意思的是,蒋仁也非本名,和前面王关一样是得到汉印后改名,看出是个真性情的人,因为有人批评丁敬的印风,所以在印章边款上,还提到这件事,并回敬对方出口不逊如蟑螂推粪球。

3. 我们常说西泠八家,除了之前的四家,还有后四家,当然也有说清中期西泠六家,因为后面两位,时间上看已经进入晚清。我们看一下其中的陈鸿寿,喜欢喝茶的朋友肯定听说过曼声十八品,曼声就是陈鸿寿的号。他和紫砂艺人杨彭年联手设计,开创了壶艺和诗书画的结合。浙派发展到陈鸿寿时,已经是强弩之末,而陈鸿寿在师法丁敬的基础上刀痕起伏相连,气象万千。

4. 中央展台这枚冒襄辟疆六面印,明末四公子之一,为人熟知的大概是和董小宛的爱情。他的这枚六面印可能不是实用,而是玩赏。明清之际文人士大夫讲究书斋陈设与文玩用器的工艺和品质,不仅追求印文的文学情趣,而且注重形式的赏玩品格。六面印形制别出心裁,印形有方、圆、长、椭圆、葫芦形等多种,形态新奇。此印为当时画家戴本孝刻制,反映了明清之际文人用印的审美趣味。

5. 说完浙派的切刀,我们来看看皖派,治印刀法无非两种,除了切刀,就是冲刀。我们开看皖派奠基人邓石如的这枚一日之迹,虽然是冲刀,但皖派提倡印从书出,就是说以刀代笔,虽然是刻印,但仍是书法的趣味。所以邓石如形容自己的风格是刚健婀娜,既有刀刻的骨,又有笔法的肉。以这种统一思想立身的印人,印风刀法不一定和邓石如一样,但依然可以归为邓派。

6. 有必要介绍一下邓派的再传弟子,邓石如晚年收了弟子包世臣,也就是后来的书法碑学大家,而吴熙载是包世臣高足。从年代上看已经进入晚清,不过得邓石如真传,较之于刚健婀娜,更显舒展流美。他的篆刻风格对晚清的赵之谦,吴昌硕都有影响。中央展柜这枚二金蝶堂就是吴熙载的代表作之一,是赵之谦的书斋号,也是二人亦师亦友的明证。

六、文人篆刻-清代晚期
1. 清代中期的邓石如对于后世有很深的影响,他的印从书出,印外求印,为篆刻艺术拓展了一片新天地,而经过弟子包世臣的艺术理论书籍《艺舟双楫》总结整理,是对印坛有着巨大贡献。后世的吴熙载,赵之谦,黄士陵莫不受其影响。由此形成晚清六家,广义上归于邓派,但实际各有自己的面目。

2.我们先来看中央展柜的二金蝶堂,这是吴熙载为赵之谦刻的堂号,舒展流美,也是二人亦师亦友的明证。传说赵之谦访得祖上的陵墓,打开后飞出两只金蝶,然后他把骸骨返归故乡,并把书斋命名为二金蝶堂。

3. 那么我们就来看赵之谦的赐兰堂,我们知道封建社会里,龙是皇家的象征,普通百姓不可以使用。不过这枚印的主人是晚清重臣潘祖荫,因为得到慈禧的兰花赏赐而取了堂号,所以是一种恩赏。印文柔美飘逸,字字生辉,尽显天赋。顺便说一句,潘氏和上海博物馆渊源颇深,我们进门时看到上博的标志就是简化的大克鼎,也是镇馆之宝,就来自潘氏后人的捐献。

4. 这边展台是黄士陵的十六金符斋,印风平正,但凸显新奇,富有意蕴。利用线条的巧妙变化,参差组合,使印面产生丰富的变化。这枚印是为吴大澂所刻,源于吴大澂收藏的十六枚金符。前面提到的吴熙载也有一枚为吴大澂印,在我们在个展柜里,晚清文人交游广阔,可见一斑。我们所熟知的吴湖帆,海派书画收藏大家,就是吴大澂的嫡孙。

5. 这边是吴昌硕的自用印,朱文是俊卿之印,白文是昌硕。 这枚印的珍贵之处在于,馆藏的很多书画作品上,都盖有这方印,也就是常用印。吴昌硕信奉邓石如的印从书出,在《石鼓文》所下功夫很深,数十年如一日,一日有一日之境界。晚清也是研究金石学的高潮,印章追求金石的感觉,据说吴昌硕刻印后,会装在硬盒子里摇动,形成古代金石自然损坏的效果。吴昌硕也是西泠印社首任社长,彼时的海上艺坛领袖。

6. 最后说下齐白石,横跨了晚清,民国和新中国。可能也是木匠出道,手工十分精熟。刀法独树一帜,多用单刀直冲,一气呵成。如果从这一点来看,倒是不离皖派本意。这样形成的线条,一边粗糙,一边光洁。对比非常强烈,视觉冲击力很强。开创了齐派印风。

补:影视剧中的玺印大小:我们经常在影视剧中,看到双手捧着大印出城投降。不过仔细一想,这么大的印,谁抱得动呢?即便抱得动,盖在哪里呢?后来知道是受戏曲舞台的影响,因为观众离得远,所以道具必须做得大。无意当中以讹传讹。

秦汉 玉玺:这里经常会被参观者问到,上博有没有玉玺。我们都读过关于传国玉玺的故事,和氏璧在秦代雕琢成传国玉玺,然后代代相传,王莽篡国时还摔坏了一角,只好补成金镶玉。不过呢,有历史记载,这枚印在五代十国后周时期,随后唐皇帝火焚殉国了。
明清 起源:传说中文彭有次在路上遇到争吵,因为山民的一筐石头被商人拒收,细看石头半透明颇为可人,指甲划过可以留下痕迹,于是心中一动也许可以做印材,就买下了石头,从而开创了文人篆刻的先河。

发布者

ningqun

心中无事一床宽

《436. 上海博物馆 玺印厅讲解稿》有12个想法

  1. 一直想要一个玉印,但总感到印章没啥用处,看到你的讲解稿又想弄一个。
    唯一的一个印章只用过一次,现在已经被封藏。

ningqun进行回复 取消回复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