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章小史(下) 丨千载传承书画伴, 中华国粹总绝伦

印乃信之诺,章为心上言

  印章古称玺,是一种凭信工具,所谓“私凭文书官凭印”。印章又是一种书法与雕刻相结合的高雅的艺术品。千百年来,印章作为高雅礼品为何久盛不衰,这源于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背景,由于印章所寄寓的恪守信用的品格和追求高雅的情趣象征了中国人的人格特征。

目录

一、明代流派印

001-明-文彭[1498-1573,江苏苏州]-篆刻作品

002-明-何震[?-1604?,江西婺源]-篆刻作品

003-明-苏宣[1553-1623?,安徽歙县]-篆刻作品

004-明-朱简[1570-1630,安徽休宁]-篆刻作品

005-明-归昌世[1573-1645,江苏昆山]-篆刻作品

006-明-李流芳[1575-1629,安徽歙县]-篆刻作品

007-明-甘旸[万历年间,江苏南京]-篆刻作品

008-明-汪关[明末,安徽歙县]-篆刻作品

009-明-金光先[明代,安徽休宁]-篆刻作品

010-明-梁袠(zhì )[明末,江苏扬州]-篆刻作品

二、清代流派印

011-清-胡正言[1584-1674,安徽休宁]-篆刻作品

012-清-程邃[1605-1691,安徽歙县]-篆刻作品

013-清-周亮工[1612-1672,河南开封]-篆刻作品

014-清-林皋[1658-?,福建莆田]-篆刻作品

015-清-高凤翰[1683-1742,山东胶县]-篆刻作品

016-清-高翔[1688-1753,江苏扬州]-篆刻作品

017-清-丁敬[1695-1765,浙江杭州]-篆刻作品

018-清-张燕昌[1738-1814,浙江海盐]-篆刻作品

019-清-蒋仁[1743-1795,浙江杭州]-篆刻作品

020-清-奚冈[1743-1803,浙江杭州]-篆刻作品

021-清-邓石如[1743-1805,安徽怀宁]-篆刻作品

022-清-巴慰祖[1744-1793,安徽歙县]-篆刻作品

023-清-黄易[1744-1802,浙江杭州]-篆刻作品

024-清-胡唐[1759-1826,安徽歙县]-篆刻作品

025-清-陈豫钟[1762-1806,浙江杭州]-篆刻作品

026-清-陈鸿寿[1768-1822,浙江杭州]-篆刻作品

027-清-赵之琛[1781-1852,浙江杭州]-篆刻作品

028-清-吴熙载[1799-1870,江苏仪征]-篆刻作品

029-清-胡震[1817-1862,浙江富阳]-篆刻作品

030-清-钱松[1818-1860,浙江杭州]-篆刻作品

031-清-徐三庚[1826-1890,浙江上虞]-篆刻作品

032-清-赵之谦[1829-1884,浙江绍兴]-篆刻作品

033-清-胡钁[1840-1910,浙江崇德]-篆刻作品

034-清-黄士陵[1849-1908,安徽黟县]-篆刻作品

035-清-吴昌硕[1844-1927,浙江安吉]-篆刻作品

三、近代三大家

036-近代-齐白石[1864-1957,湖南湘潭]-篆刻作品

037-近代-赵叔孺[1874-1945,浙江鄞县]-篆刻作品

038-近代-王福厂[1880—1960,浙江杭州]-篆刻作品

附:近代篆刻名家

明清篆刻及其流派

  篆刻艺术在明代中叶有了新的突破,文彭、何震可算是明清流派篆刻辉煌业绩的开拓者。元代赵孟頫的圆朱文篆刻,是其本人书后由匠人刻制。王冕用花乳石、青田石治印,但记载不详又没有在当时形成以石刻印的风气。文彭、何震在印坛上一反浅陋怪诞的九叠文,力追秦汉,开辟了明清篆刻艺术的昌盛局面。自此之后,掀起了一股篆刻艺术的热潮,其主要表现有三方面:一是作家林立,出现了文彭、何震、归昌世、汪关、朱简、梁袠等几十家;二是印学理论的确立,编制印谱成为风尚,如《集古印谱》,是前所未有的。另外时人(包括篆刻家本人)更重视制印谱,使得印谱如诗集、文集一样,成为个人的一种艺术成就的记载;三是书画已经离不开篆刻,且要比宋、元考究得多。篆刻作为文人艺事的一种,已为人们所接受,求名家篆刻也蔚然成风,故书画家、诗人、文学家以至收藏家,无不存印章。

  清代篆刻在明代文、何之后,在理论与实践上得到更大发展,风格各异派支繁衍,成为专门之学。特别是清代碑学盛行,碑学书家无不兼擅篆刻,除为我们熟知者外,金农、桂馥、何绍基等均精篆刻。清代篆刻与其碑学是相辅相成的,早中期主要的篆刻大家都是安徽与浙江籍的,当然也有侨居扬州的,所以一直有浙派与徽派之说。浙派指“西泠八家”,徽派又有歙派、皖派之说。

  在浙派、皖派风靡印坛百年之后,作为篆刻艺术发展的必然结果,清末篆刻走上了一条”印从书出”、”印从刀出”、”印外求印”的复合型创作道路。至此,篆刻艺术的形式与审美体系得以最终形成。自此,篆刻家在创作中所考虑的,是如何实现以及在什么程度上实现各自的审美理想。晚清篆刻,可谓是名家辈出,而就风格而言呈现出更多样化的色彩,但这些又几乎都是以赵之谦、吴昌硕、黄士陵三家篆刻为源头的,而且其中成就卓著者,又无不是以上三家的结合求之的!

一、明代流派印

001-明-文彭[1498-1573,江苏苏州]-篆刻作品

作品以安逸典雅、沉静清丽为基调,白文刻意追溯汉法,朱文则取宋元遗风而自出新意。

文彭创立了明代的第一个篆刻流派——吴门派,或称”三桥派”,该派的健将主要有陈万言、李流芳、归昌世等。作为书画地位均很高的两京国博,文彭对篆刻的提倡与参与,对于初创阶段的篆刻艺术,其意义是巨大的。

002-明-何震[?-1604?,江西婺源]-篆刻作品

何震是明代中叶有很高成就的篆刻家。初受文彭影响,但并不满足于此。他遍游边塞,结交了不少将官,从大将军到士兵,都以得到一方他的印为荣。从边塞回南京,名震东南,死后一方印与金同价,足见他的影响。何震的篆刻成就,在于创新,能”法古而不泥古”,一变当时篆刻风貌,异军突起,称雄印坛,影响深远。所创单刀款识,错落雄健,自成风格。

003-明-苏宣[1553-1623?,安徽歙县]-篆刻作品

尝在文彭家设馆,得文彭传授篆法。后纵览秦汉玺印,深得汉印布白之妙,在朱白处理上充分汲取了斑驳气息,追求金石味。由于其印作古朴苍浑,名满海内,时人称苏宣与文彭、何震三家鼎立。

004-明-朱简[1570-1630,安徽休宁]-篆刻作品

朱简与赵宦光、陈继儒等互有唱酬。用其所治印者均一时名流,如范允临、陈继儒、钱谦益、汤显祖、王穉登、杨文骢、米万钟。他善用切刀法以加强笔意,摆脱文、何风格的樊笼,后来的浙派鼻祖丁敬就是在他的基础上获得启迪并有所发展的。

005-明-归昌世[1573-1645,江苏昆山]-篆刻作品

归昌世与李流芳、王志坚称为昆山三才子,亦善书画,书宗晋唐,尤擅草书,丹青法倪黄,山水萧散疏淡;兰竹脱透空灵,妙趣横溢,意在青藤、白阳之间。篆刻初宗文彭,后从秦汉玺印中汲取养份。他的印章以情为主,多直写胸意,体现出简静而典雅的个性。朱文印拟汉铜印斑驳锈蚀的效果,其笔画巴显现内方外圆的端倪,为浙派朱文印开了先河。

006-明-李流芳[1575-1629,安徽歙县]-篆刻作品

李流芳是个博学多才的艺术家,诗、书、印皆负盛名,善画山水、花卉、竹石,其山水作品苍润华滋,峻爽飞动。书法有苏轼遗韵,以行草见长。篆刻宗文彭,作品沉稳古雅,曾为多种印谱写过序跋,与同乡唐时升、娄坚、程嘉隧相交甚厚,并为称“嘉定四先生”。

007-明-甘旸 yáng[万历年间,江苏南京]-篆刻作品

甘旸篆书颇负盛名,精于刻印,尤好秦汉玺印。他的印风虽受到文彭、何震的影响,但由于无人可敌的秦汉古印功底,使印作更得汉印神髓。白文印线条较何震秀润老练,朱文仍汉一路,线条劲键,有钢切铜铸之美,朱文仿元朱文、篆法、章法、刀法精到,已非文、何所及。在他所处的那种时代,甘旸能刻出这等功力不凡的朱文印,实在是超越了时代的局限。

008-明-汪关[明末,安徽歙县]-篆刻作品

考汪关的艺术活动年代,大约与朱简的艺术活动处同一时期,然二人印风却截然不同,朱简以险峭写意见长,汪关则多妍雅精严,二人于当时印坛,各领风骚,在篆刻史上留下了光彩的 一 页。

汪关对汉印独有所钟,功夫也下得最深,他以冲刀法直追秦汉铸印,开创了一种不同于何震的工整典雅的新格局。其篆法严谨,刀法坚实挺拔,章法工稳停匀而富有变化。他的印章主要是取法工稳精美一路的汉铜印和玉印,而又行以冲刀,所以刀法稳重而灵动,加之其章法上分间布白,严整茂密,十分精到,因此形成了典雅秀逸的风格,人称“娄东派”。周亮工把文彭以后的篆刻家分为“猛利”和“和平”两派,推何震为“猛利”派的代表人物,推汪关为“和平”派的代表人物,可见其当时的名望。倘以精、工方面的造诣论之,明代可说无人与之匹敌。汪关的印作一方面品味高雅,艺术内蕴深厚,另一万面构造工巧精致可爱。因此,不仅为书画家所重,而且那为一般人所喜爱。明末许多文人士大夫如董其昌、王时敏、文震孟、恽本初、归昌世、李流芳、钱谦益、赵文佩等人的用印,大都出自汪关之手。

汪关的印完全可用“工笔”来形容之,当然有时候过于精工往往产生雕琢之气;而汪关的高超之处,恰恰能在精严之下,汰去雕饰之气,给人以自然、恬静、茂丰的艺术感染力。明末清初的归昌世、甘旸、沈世和、林皋等都受其影响,卓然为一大家。

009-明-金光先[明代,安徽休宁]-篆刻作品

金光先的篆刻早年取法何震,以后对汉印发生浓厚兴趣,并一发而不可收拾,潜山规摹,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他的印作颇得汉印真髓,外形、神韵俱佳。在文彭、何震之外,自成家法。当时学文彭、何震者比比皆是,但鲜有突破文、何樊篱而形成自己风貌的。金光先则是一位具有探索精神的,勇于走自己路的篆刻家。

010-明-梁袠(zhì )[明末,江苏扬州]-篆刻作品

他在明代文人流派篆刻史上无疑占有重要的一页。梁袠为摹刻何震印作高手,即便是何震生前好友,当时以甄别何氏印作而闻名的祝世禄也竟然以“余不复能辨”而惊叹不已。然而梁袠在所摹印中不仅形神毕肖,也显示出自己的艺术才华和独到之处。梁氏师何震,贵在不亦步亦趋,囫囵吞枣。祝世禄不仅佩服他极似何震,更称他“用之于不即不离,妙在乎有意无意,览看一启梁生之帙,而主臣之精神风范咸在兹矣”。

梁袠摹刻何震印举例:

二、清代流派印

011-清-胡正言[1584-1674,安徽休宁]-篆刻作品

胡正言,号十竹斋主,安徽休宁人,久居南京,明亡前曾官武英殿中书舍人。他是明末清初艺坛上博学多才的艺术家,善画山水、人物、花卉,真、草、隶、篆各体俱精,又长于篆刻,并擅制墨、印笺纸等。所辑《十竹斋画谱》、《十竹斋笺谱》,均有不可估量的艺术价值。

胡正言篆刻主要受何震印风的影响,亦从古印中汲取养份。他取法何震平实一路,并参己意,有自己面目。豪放虽不及何雪渔,但刀法圆润,不激不厉,平正工稳,气息纯朴,具有自然和谐之美。

012-清-程邃[1605-1691,安徽歙县]-篆刻作品

程邃治印,初宗文、何,然当时印学界多为文、何所拘,陈陈相因,久无生气。程邃能继朱简之后,力求变法,用古籀、钟鼎入印,尤其是尽收秦朱文印之特点长处,出以离奇错落的手法,自立门户,开创了皖派的崭新局面。

从程邃传世印作看,其章法严谨,篆法苍润渊秀。以冲刀代笔,运刀取法汪关,而凝重则过之,能够充分表达笔意。

013-清-周亮工[1612-1672,河南开封]-篆刻作品

周亮工所交往的人全都是篆刻名手,遍请他们镌刻印章,多达千余纽。兴致高时也自己治印。著有《印人传》。

014-清-林皋[1658-?,福建莆田]-篆刻作品

林皋继承了汪关华丽典雅的风格,因此人们将他和汪关、沈世和合称为扬州派。其刀法遒劲利落,圆朱文犹工,当时著名画家王翚、吴历之印,多出其手。

015-清-高凤翰[1683-1742,山东胶县]-篆刻作品

扬州八家之一。五十五岁时右手病废后,书画篆刻全用左手。生平爱砚成癖,藏砚多至一千余方,从中选一百六十五方亲自镌刻。篆刻以白文为主,早期以汉印为宗,后期白文笔画丰腴,而且留红极宽,不拘于法,妙趣横生。

016-清-高翔[1688-1753,江苏扬州]-篆刻作品

扬州八家之一。书法、绘画、篆刻无所不精,与石涛交谊深厚。石涛死,每年必为他扫墓。他的山水画学习著名画家渐江、石涛,能自出新意。晚年右臂病废,改以左手书写,更富有天趣。篆刻取法程邃,构思谨严,不以纤巧取悦于人,形成自己的风格。生平不轻易奏刀。

017-清-丁敬[1695-1765,浙江杭州]-篆刻作品

清代书法篆刻家,西泠八家之一,浙派创始人。喜好金石碑版,精鉴别,富收藏。曾搜访石刻,著成《武林金石录》。他的篆刻取法朱简,在汉印基础上,常参以隶意,构思安排都苦心经营。篆刻采用切刀法以表达书写的笔意,方中有圆,一洗娇揉妩媚之态。著有《砚林诗集》、《龙泓山人集》。丁敬在篆刻史上的最大贡献,在于继承并发展了朱简朱文短刀碎切的刀法,并进一步开创了”印从刀出”的创作模式,其篆刻”直追秦汉、力挽颓风”,且文雅生辣,有很强的金石感,可谓前无古人。

丁敬为”浙派”始祖。继起者中,蒋仁的篆刻以古秀胜,黄易的篆刻以遒劲胜,奚冈的篆刻以淡雅胜,陈豫钟的篆刻以工致胜,陈鸿寿的篆刻以雄健胜,赵之琛的篆刻以娴熟胜,钱松的篆刻浑厚古朴、苍劲茂秀,与先前诸家不同而有新的面目。丁敬与他们都是杭州人,故又称为”西泠八家”。该派风靡印坛,蝉联了近两个世纪。

018-清-张燕昌[1738-1814,浙江海盐]-篆刻作品

是浙派创始人丁敬的得意弟子。喜好金石文字考证,凡商周铜器,汉唐石刻,都不遗余力,潜心搜剔,与梁同书、翁方纲等探讨考释,终日不倦,由于见多识广,所交又都是著名收藏家、考古家,因而他的篆刻,取法广泛,作品疏朗宕逸,另有一种情趣。曾试以飞白书入印,亦是一大胆创新。

019-清-蒋仁[1743-1795,浙江杭州]-篆刻作品

“西泠八家”之一。家境贫寒,一生与妻女过者超然世俗的简朴生活。篆刻非常佩服丁敬,师法其法,并能以拙朴见长,有所发展。于苍劲中甚得古意,别具天趣。所刻行书边款,得颜体书法之神,苍浑自然,别有韵致。平生性情耿介孤冷,不轻易为人奏刀落笔,故而流传作品不多。

020-清-奚冈[1743-1803,浙江杭州]-篆刻作品

西泠八家之一。篆刻推崇丁敬,却没有丁敬的豪健,拙中求放,偏于秀逸,方中求圆,风格与黄易接近。行书边款也非常精彩,与蒋仁有异曲同工之趣。

021-清-邓石如[1743-1805,安徽怀宁]-篆刻作品

邓石如少好读书刻石,仿汉印极工。曾客南京梅鏐liú家,尽读梅氏所藏秦汉碑拓及钟鼎、瓦当、碑额、金石善本。其笃志临摹,勤奋习书,寒暑不辍,客梅氏八年书法大成。擅长隶书、篆书。篆隶书凝重遒劲,质朴浑厚,能于紧密中见疏阔,严整中求变化。篆刻得力于雄厚的书法基础,刀法苍劲浑朴,婀娜多姿,成就突出,世称”邓派”,亦称”皖派”。晚清吴熙载、赵之谦、吴昌硕等均受其影响。

022-清-巴慰祖[1744-1793,安徽歙县]-篆刻作品

巴慰祖与程邃、胡唐、汪肇龙为“歙四子”。他浸淫秦汉,曾摹过很多汉印,得古茂之气,也力学六朝唐宋朱文,因此他的篆刻工致秀劲、章法构思精密又富于变化有自己面目。在皖南影响很大,其外甥胡唐最得其法,风格更加婉约。过去因他作品极少而被列为皖派,但在战后发现的原印看来,与程邃的风格是不同的。

023-清-黄易[1744-1802,浙江杭州]-篆刻作品

黄易,西泠八家之一。篆刻学习丁敬,兼及宋元诸家,工稳生动,有所创新。因为他与丁敬都研究金石学,兼擅篆刻,当时并称”丁黄”。他有”小心落墨,大胆奏刀”一语,深得篆刻三昧。

024-清-胡唐[1759-1826,安徽歙县]-篆刻作品

胡唐篆刻学巴慰祖,风格婉约清丽,行书小字边款尤为精绝,与巴慰祖并称巴、胡。赵之谦对他们二人的作品非常佩服,并受到一定的影响。

025-清-陈豫钟[1762-1806,浙江杭州]-篆刻作品

陈豫钟,西泠八家之一。篆刻学习丁敬,上追汉印,作品秀丽工整,有自己的风格,其边款常作密行小字,颇为自负。

026-清-陈鸿寿[1768-1822,浙江杭州]-篆刻作品

陈鸿寿,号曼生。西泠八家之一。篆刻上继丁敬、蒋仁、黄易、奚冈,篆书略带草书意味,喜用切刀,运刀犹如雷霆万钧,苍茫浑厚,爽利恣肆,使浙派面貌为之一新,浙中人多学习他,对后世影响较深,与陈豫钟齐名,世称”二陈”。
(陈鸿寿(曼生)在紫砂界更享有盛誉,他与紫砂大师杨彭年合作,亲自在紫砂壶上刻铭,并设计出多款紫砂壶式样。自此,文人壶风大盛,紫砂壶制作进入一个全新的境地。)

杨彭年制、陈曼生铭紫砂壶举例

027-清-赵之琛[1781-1852,浙江杭州]-篆刻作品

赵之琛,西泠八家之一。篆刻得其师陈豫钟传授,能汲取浙派各家所长,为陈鸿寿所推许,功力极深,所刻边款,尤为精致。其章法、刀法逐渐走向定式,刀法如锯齿,比之陈鸿寿更为明显。当时浙派影响整个印坛,他与陈鸿寿的篆刻作品就成为人们学习浙派的对象。他生平勤于篆刻,存世作品较多,惜晚年作品习气渐深,章法、刀法趋于僵化。阮元刊的《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多半出自其手。

028-清-吴熙载[1799-1870,江苏仪征]-篆刻作品

吴熙载(字让之、攘之),师事邓石如的学生包世臣,所以是邓石如的再传弟子。篆刻师邓石如,以汉篆治印。对邓石如的篆刻,吴让之更是有创造性的继承——章法上使之更稳妥、更精炼,刀法上更加圆转与流畅,从而把邓石如以笔意见胜的风格推向高峰。刀法使转自然,坚实得势,能充分表达笔意,立体感强。行草边款与其书体相通,晚年作品更入化境,所以许多学习邓派的人,多舍邓趋吴而从中体会邓派风格。对当代中、日印坛影响很大。

晚清印坛有重大成就的印人如徐三庚、赵之谦、吴昌硕、黄牧甫都在其作品中吸取过营养。

029-清-胡震[1817-1862,浙江富阳]-篆刻作品

胡震刻印“日夜攻苦,手不停挥”。后来见到钱松的印章“始大叹服”。印章与钱松极为相似。

030-清-钱松[1818-1860,浙江杭州]-篆刻作品

钱松篆刻得力于汉印,曾手摹汉印二千钮,赵之琛见后惊叹道:”此丁、黄后一人,前明文、何诸家不及也。”他见闻广博,章法与众不同,时出新意,刀法总结前人经验,创造一种切中带削的新刀法,立体感很强,富于韵味,颇有新意,为吴昌硕所取法。

031-清-徐三庚[1826-1890,浙江上虞]-篆刻作品

徐三庚篆刻初学陈鸿寿、赵之琛,四十岁后参以汉篆、汉印结体,颇见功力,风格飘逸,疏密有致,自成一家,在当时一段时间内,颇为风行。惜晚年作品则因书体过于牵强做作,习气较深。但他运刀熟练,不加修饰,其行楷边款,刀法劲猛,自然得势,不失名家风范。

032-清-赵之谦[1829-1884,浙江绍兴]-篆刻作品

赵之谦的篆刻,一方面努力融合浙、皖两家而开新的风貌;另一方面,他又堪称是”印外求印”的典范与集大成者,仅印章中使用的文字就有泉币、碑刻、诏版等数十种之多。在”印外求印”的过程中,赵之谦绝不只是拿来套用,而是在再现其固有形态的同时,将其神髓有机地融汇到具体的作品之中。可以说,赵之谦的篆刻创作模式以及他”求古于拙、拙而不野”的篆刻,打破了先前浙、皖两派二分印坛的局面,使近现代篆刻走上了一条充满生机的全新道路,他对近现代篆刻家的启迪作用是巨大的。如黄士陵、齐白石等均受其影响。除此以外,走赵之谦较为成熟的清雅古秀印风的著名篆刻家有赵时枫(1874–1945)、王福厂(1880–1960)、陈巨来(1904–1984)等,他们的篆刻,或取赵之谦的静穆稳俊而自出机杼,或清秀而见骨力,或富贵而有高韵,不一而足。

033-清-胡钁[1840-1910,浙江崇德]-篆刻作品

胡钁篆刻得力于汉玉印、凿印、诏版,所作白文印匠心独运,精品较多,章法经常在疏朗中有紧密,得自然之趣;刀法挺秀,能体现章法精神,为晚清重要的篆刻家。

034-清-黄士陵[1849-1908,安徽黟县]-篆刻作品

在近现代篆刻史上,黄士陵篆刻的创作成就及对后世篆刻的影响,均可与吴昌硕相比臂。其开创的篆刻流派,世称”黟山派”。黄士陵的篆刻重浑厚而特别强调秀劲、含蓄、深沉、幽默而耐人寻味。刀法上,他大巧若拙、归真返朴,在运刀的光洁中求锐劲之势;篆法则取金文并以极平实恬淡的气格出之;章法则着意于印面空间的有机的切割。

黄士陵的篆刻活动主要在南方,故当时湖、广一带受他影响的篆刻家很多。其中较著名的有李尹桑(1880–1945)、易大厂(1874–1941)、邓尔雅(1884–1954)、简经伦(1888–1950),乔大壮(1893–1948)等,他们的篆刻,大多是在字法上取金文或甲骨文入印并力求广博,章法上则重装饰并力求精致。其中易大厂、简经伦在古拙奇峭方面,有相当的出新与发展。

035-清-吴昌硕[1844-1927,浙江安吉]-篆刻作品

吴昌硕,幼随父读书,因战乱,流亡数年。21岁时回家务农,30多岁时,对绘画产生兴趣,并求教于任颐。与篆刻家叶为铭、丁仁等聚于杭州西湖,探讨篆刻治印艺术,于1913年在杭州成立西泠印社,被推为社长。

篆刻兼师丁敬、邓石如、吴熙载、赵之谦诸家。中年后摆脱各家影响,直接从秦汉金石文字中汲取营养,在研究古代文字的基础上,掌握基本规律,使印章字体结构既符合规范,又千变万化。更以用自家之圜千钝刃之刀,独造斑驳、高古、浑穆、渊雅、华滋之境,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吴昌硕作为西泠印社的第一任社长,在二十世纪前期的中国印坛,有着盟主的地位,故学习或受其印风影响的篆刻家很多。其中赵石、邓散木、赵云壑、钱瘦铁、陈师曾、陈半丁、齐白石、来楚生、沙孟海均为一代俊彦。

三、近代三大家

近代因考古学的兴盛,加之西泠印社的建立,篆刻的创作异常活跃。当时有吴昌硕、丁辅之(鹤庐)、陈衡恪(师曾)、赵石(古泥)、齐白石(濒生)、赵时棡(叔孺)、乔大壮(曾劬)、王禔(福庵)、邓散木(粪翁)、钱瘦铁(叔厓)、来楚生(然犀)等诸家知名于世。然论其流派风格影响深远者,当推齐白石、赵叔孺(时棡)、王福庵(禔)三家。

近代篆刻继承了明清文人篆刻的传统,然而在技巧上更精能,取材上更宽大,境界上也更奇伟。总之,近代篆刻使篆刻艺术蔚然独立,而且使其更加波澜壮阔。

036-近代-齐白石[1864-1957,湖南湘潭]-篆刻作品

齐白石是一位木匠出身而又诗、书、画、印均卓绝出众的艺术家。他自认为篆刻第一,诗词第二,书法第三,绘画第四。在近代篆刻艺术史上是继吴昌硕、黄士陵之后又一位能开宗立派的巨人。
他的篆刻初学浙派中的丁敬、黄易。后学赵之谦、吴昌硕。从汉《祀三公山碑》得到启发,改圆笔的篆书为方笔;从《天发神谶碑》得到启发而形成了大刀阔斧的单刀刻法;又从秦权量、诏版、汉将军印、魏晋少数民族多字官印等受到启发,形成纵横平直,不加修饰的印风。他在艺术见解上最推崇“独造”,并且身体力行,曾说:“刻印,其篆法别有天趣胜人者,唯秦汉人。秦汉人有过人处在不蠢,胆敢独造,故能超出千古。余刻印不拘古人绳墨,而时俗以为无所本,余尝哀时人之蠢,不思秦汉人,人子也,吾亦人子也,不思吾有独到处,如今昔人见之,亦必钦仰”。由此可见,他对自已的独创充满着自信。

齐白石的篆刻作品章法强调疏密,空间分割大起大落,单刀切石,大刀阔斧,横冲斜插,极富猛利狂悍、痛快淋漓,创造出一种“写意篆刻”的独特风格。

037-近代-赵叔孺[1874-1945,浙江鄞县]-篆刻作品

赵叔孺篆刻早年取法浙派,后精研赵之谦、邓石如直追秦汉,对周秦小玺及宋元圆朱文亦有独到功力。在篆刻艺术中,实际上存在有仿汉铸印、汉凿印两种流派, 赵叔孺 是近代继承汉铸印端重严一派的代表作家之一。印风精谨超逸,渊雅高古,秀挺绰约。当时的书画家和收藏家,争相求其印作,20年代与吴昌硕、 王禔齐名,蜚声大江南北。

038-近代-王福厂[1880—1960,浙江杭州]-篆刻作品

王福厂(庵、盦),25岁时与叶铭、丁仁、吴隐等创建西冷印社。篆刻则取法秦汉,兼及皖、浙。他是一位十分注重书法的篆刻家,他认为书法是篆刻的根本,只要有了很好的书法基础,才谈得上篆刻创作。所以他的一些作品,时有其书风的表露。他的白文印虽然取法汉代铸印,但又用浙派的切刀法来表达,比起一些纯浙派的作品,更显浑厚朴茂。他的细朱文无论在用刀、章法还是在格调上,都可见其用心之处。

王福厂的篆刻作品风格秀雅而不失厚重,稳健而不失灵动。现代篆刻家顿群(立夫)、吴朴(朴堂)均为其弟子。

发布者

ningqun

心中无事一床宽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