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襄 诞于望族,一门风雅

1914年5月25日,在北京东城区的芳嘉园,王世襄呱呱坠地。那一年,辛亥革命刚成功不久,中国正处在一种急遽变化之中,时局动荡,人心惶惶。但芳嘉园并不是普通人家,与外面的世界相比,这里是富足而安逸的。

传世望族
王世襄的家族史,可追溯到明代。其先祖从江西迁往福建,并成为福建的名门显族。
王世襄高祖王庆云(公元1798~1862年),字家镮、贤关,闽县(今福州市区)人,清道光九年(公元1829年)进士,任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此后,一路官至贵州学政、文渊阁校理、翰林院侍讲学士、户部左侍郎兼管三库事务、陕西巡抚、两广总督、都察院左都御史、工部尚书等职。工部尚书相当于现在主管工业、交通、水利等部门的国务院副总理,可谓仕途坦荡。其人不仅为官清廉,而且文采非凡,著有《熙朝纪政》、《石渠余记》、《王文勤奏稿》、《石延寿馆文集》、《荆花馆遗诗》、《西清王氏族谱》等刊行。
王世襄的祖父王仁东,清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中举人,初任内阁中书,后历任南通知州、江苏候补道、江安督粮道、苏州粮道兼苏州关监督等职。工诗文,清末民初知名诗人。
王世襄的伯祖王仁堪,是清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丁丑科状元,出任镇江、苏州知府,是有名的清官。《清史稿》中有记载,慈禧太后为庆寿辰,挪用海军军费大兴土木期间,王仁堪冒死上疏,请罢颐和园工程。王仁堪与张佩纶、盛昱等人交往密切,关心时政,被时人拥为“清流”。更兼其慧眼识人,徐世昌、梁启超都是他的门生。
这样的家族传承可谓经世致用,文风斐然。

一门风雅
王世襄出生之后,备受父族母族的宠爱,而这些长辈中不乏才智超绝之士,王世襄耳濡目染,为后来的研究立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王世襄的父亲王继曾,1902年毕业于上海南洋学堂。后随中国驻法公使孙宝琦赴法国留学,入法国高等学校及巴黎政法大学,由此开始了他的外交生涯。毕业回国后,王继曾任张之洞的幕僚;后任清政府驻法、日使馆随员,考察宪政大臣随员,驻意大利调查专员,驻丹东万国东方文学会政府专员,驻比利时布鲁塞尔万国高等教育会中国政府专员,驻法留学生监督,外务部主事等职;民国期间,其任职于北京政府外交部;北洋政府孙宝琦执政时,担任过国务院秘书长。
王世襄的叔叔王允恭是同盟会会员,与黄兴一起参加过辛亥革命,民国时在驻苏联使馆担任过武官。
王世襄的母亲金章,同样出身于钟鼎之家。金章的父亲金焘(字辰三,号沁园)依靠做蚕丝生意发家,思想新派,曾投资电灯厂、开办西医医院。金章小楷出众,有晋唐风韵。她曾两次渡西,眼界开阔,画艺精湛,不让须眉。王世襄的大舅金城说她:“自游学欧洲,遍观彼邦文物后,画益进……视古人竟不多让。”金章一生爱鱼,她画的最多的是鱼,令她扬名艺坛的也是鱼。事实上,除了鱼藻之外,金章于花鸟画亦有相当功力。有善丹青者评论曰:“世间但知金陶陶以画金鱼得波涟灵动之感,实则其花卉翎毛亦楚楚有致,皆有宋元遗意。”尤其是《濠梁知乐集》,顺势而生,可谓是填补历史空白的开山之作,有“画苑中独辟蹊径之作”的美誉。王世襄受母亲的影响对金鱼的研究也卓有成效,后著有《中国金鱼文化》、《金鱼百影图卷》等书。

王世襄的几个舅舅则对王世襄在竹刻、美术等方面的成就影响深远。金城是20世纪初北方画坛领袖,著有《藕芦诗草》、《北楼论画》等,对近代美术史影响很大。四舅金西厓,在我国近现代竹刻艺术史上,是一位继往开来的大师。近代篆刻家、考古家褚德彝在《竹人续录》中称他:“擅书画,精鉴赏,并工竹刻,日夕奏刀,无间寒暑。三年中刻扇骨至三百余枋。”

有人称,王世襄是“北京最后的贵族”。这样的论断不无道理,既是对王世襄成就的敬服,也是对王世襄家世的描述。就是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王世襄从小熟读经史子集和古代诗词等古典文化,还深入学习了英语,成长过程中又深受母亲和几个舅舅的影响修习书画美术和竹刻艺术,在鸽哨和蛐蛐的叫声中慢慢积淀下了厚实的中国文化基础。

发布者

ningqun

心中无事一床宽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