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壶的成型方式

今天在论坛看到一篇壶友转载的网上辨别全手工壶和模具壶的方法文章,写的不错很全面,类似于这样的文章这几年陆陆续续看到不少,关于紫砂壶的成型方式前两年在玩壶的圈子里争论的尤为厉害最近降温不少。今天闲着没事就紫砂壶的成型方式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个人观点而已,不针对任何人和任何文章。

首先我们回想一下紫砂壶的历史借助模具成型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有人认为最早能到明末清初,有人认为是民国时候,还有人认为是建国以后,但有一点基本上能达到共识就是紫砂壶的流把借助模具成型的时间要远早于身桶借助模具成型。讨论这个问题本人并不是想研究这个历史,而是想说明一点模具壶出现的年代比我们关注它的时间要早的多。那为什么以前没有听说人们去争论这个全手工和借助模具的成型方式呢,我想答案就很明显了,成型方式不过是一个被许多做壶者和很多壶商精心准备和长期运作而炒作出来的一个概念而已,目的是什么?当然是获得更多的利益。

举一个例子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相信大多数壶友在玩壶之初一定看过有篇关于新壶如何开壶的文章吧,什么豆腐、甘蔗之类的都用上了,这篇文章被无数次的转载以及改编升华,搞得初入紫砂大门的新手们把开壶当成必不可少的步骤,估计大多数人当时对开壶乐此不彼而且文章本身图文并茂说的似乎很在理。时隔多年壶友们再回过头看这段岁月和经历怎么想呢,我不相信玩壶几年以上的壶友还能做出用豆腐和甘蔗开壶的傻事。同样的道理我们现在追求的全手工成型或者古法纯手工成型难道不是和那篇开壶神文有相同的感觉吗。

这种理念出现的时期大约为90年代中后期,进入21世纪后逐渐在紫砂圈子里有了影响力,回想一下当年改革开放初期大陆迎来第一次紫砂热的时候有谁提过我要买全手工的壶,那时还没有这个理念。这些年逐渐被人们重视的正一厂早期的紫砂壶没有一把是全手工的,但在紫砂圈子里受到人们的喜爱程度估计要比现在一般工手的全手工壶要高的多,而一厂后期的壶却不是那么惹人喜欢我想原因不过就是量大而工粗、胎土和窑烧的改变,与其成型方式没什么关系。

1997年后紫砂一厂的大厂制转为个体私营,很多做壶者主要是在家里或者小作坊里单独做壶,做的好的有名气的后来又成立了工作室带着一帮徒弟和工手做壶卖壶。这时候就做壶者和壶商就需要引进新的理念来主导市场增加经济利益,而这时全手工成型和家藏几十年的陈腐老泥成为了炒作的噱头。(关于泥料以后有空再说,此文仅仅讨论成型方式)大家都做壶而我是全手工做的费时费力出品少而且每件都不一样所以要价就高,这个时候各种文章和专家都站出来大讲全手工的好处,有些人是跟风而有些人似乎别有用心。

选一把紫砂壶到底看什么?解答这一问题的文章满网络都是各种紫砂书籍也都有介绍,基本上达成共识的观点是“泥、形、工、款、功” 大家可看这几个字与成型方式有关系的可能就是这个”工“字,而如何解读这个”工“字每人的观点和看法不一。但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一把壶工的好坏和它的成型方式没有必然联系。

那么讨论成型方式就没有必要和意义吗,当然不是。主要看你的需要,和你玩壶的”档次“,这么说吧如果你只是想买把泡茶的实用壶进入壶店你真是没必要对着光去找哈夫线看收缩纹,分析此壶是否是全手还是仿全手。如果你玩的很高级了接触到大师级别的创新壶,你又何必去强调一定要全手工呢,因为有的创新壶型很特殊用传统手法是没法完成的。除去这两头的人,剩下就是大批的中间力量了,这阶层的壶友门要么追求实力工手的作品,要么追已经小有名气工艺师的代表作,这个时候全手工这个概念终于有用武之地了,而做壶者和壶商也正是看中了这最大的中间部分而引进了一个理念,毕竟两头小中间大想要追求最大的利益必须让中间这部分人掏腰包。

不想写了,就到此吧,希望不要引起公愤。最后出几道思考题吧,

1、如果同一工手做的同一壶型,有全手工一把和借助模具一把,价位相同,但模具的比全手的要规整和精细你愿意买哪个呢?
2、如果同一工手做的同一壶型的全手工和模具壶工艺效果差不多,而价格全手工是借助模具壶的三倍,你愿意买哪把呢?
3、如果大师用模具做了一把壶,实力民工全手做了同壶型的一把,工艺上不分上下,价位相同,你愿意买哪把呢?

发布者

ningqun

心中无事一床宽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