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4. 闪亮的日子 丨听雨雅集① 收官

友圈记录

本想做些总结,待要开口却发现不知从何说起。公司同仁灵光一现,说你的朋友圈发文,有时间线,不就是最真实的感受么。细想的确如此,后续总结是给自己看的,当时的各种感受,自然在文字间有所流露,流水如下。

0908

周五早市,见见老友,祝贺外都询问下一步。和前辈请教,多勉励警策,铭记于心。午后蒙中福王总批示,让出十二月初档期,成全听雨雅集之四季设想,感恩知遇。为补前回缺憾,展商只接受好友和好友推荐,需审,见谅。

0903

收官,最大的收获是一批挚友,和团队,感激之情言辞无从达意,来日方长,尽全力,不辜负。认真算来,呗美王 …… 阅读全文

462. 做了一次展览的策展

一段忙到不可开交,因为朋友的怂恿和自己的好奇心,开始筹备两个月后,不,一个半月后的展览。很多事情做起来,才发现和想象的不一样,当然,大多数是复杂程度增加,如果非要用数值来形容,五倍以上是妥妥的。

起因是多年一起交流古玉的朋友,说既然已经在古玩城喝茶了两年,为什么不索性办一次古玉雅集?场地方也熟悉了,工作人员大多也认识了。心里一动,倒是一直有这个念头,因为自己开始喜欢古董,喜欢古玉的时候,最迷茫的就是满世界的这些古玩,到底哪些是真,哪些是假,这种分辨,除了多看博物馆,多看书之外,其实很需要一些真正做古玩的,有诚信的人的帮助,需要可以经常看到对的东西而非假货赝品。

毕竟书上的知识,在 …… 阅读全文

461. 有什么简单的方法记住青铜器的名称和用途?【转载】

这篇问答很棒,深入浅出,基本把青铜器的分类交代清楚了,看了下可以注明出处可以转载,转过来看看,主要是自己学习备用。
作者:信古斋主人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0396015/answer/86380525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简单的方法真没有。根据用途分类,逐类而记,大概比死记硬背要好些吧。当然最好的办法就是多看实物。

根据马衡先生《中国金石学概要》中的讲法,我们可以将历代铜器分为礼乐器、度量衡、钱币、符 …… 阅读全文

458. 简书markdown 文章中 图片旋转

痛苦了好几天,因为想把上传到简书中的图片,转90度或者180度。

前段跑上海博物馆比较勤,很喜欢这个古籍大展,买了图录,还按照次序拍了图。发现个小秘密,图录和现场陈设的页面很多不重合。不知道是不是布展者的苦心,既要维持图录的权威,又要照顾现场的流量。

图呢,一股脑传到简书上,最近蛮喜欢这个app,小巧,能同步,有网页版,平时编辑比较方便。有些图呢,不知道是不是iphone的设置问题,会颠倒或转向,想markdown这么多人用,应该不难找到办法转一下。

不料发布前搜索半日,结论是,几乎没有办法,只能现在手机中调正保存后再上传。

唯一的方法,是html语法调整。尝试了网页markdown转html,挺快捷,不 …… 阅读全文

457. 借书记(十四)

疫情影响最大的,还有一个,就是去图书馆的次数少了很多。要登记要预约,不能说走就走,预约还经常满员,偶尔一两次提前约了,到期忘了,或者没心情了只好取消。再则取消了逾期费用,所谓书非借不能读,大概是因为借期被限定被催促的缘故,没有了这一层,身体里的懒惰便不由自主。

文史类居多,借期长可以多读几遍,也不枉跑一档,预约,到馆,检索,出库下来也得两个小时。

1. 古籍文献学四讲
黄永年,融收藏与学术为一体,行文流畅,把深奥枯燥的名词讲得通俗易懂,细读一遍,到孔网买了这本书。

2. 古书版本常谈
毛春翔,又一位大家,但不如黄永年先生的好读,大概前者是讲课的文风,后者是普及文章。

阅读全文

457. 溢彩流笺 (二) 百花笺 文美斋

写在前面

前一篇《罗汉笺 淳菁阁》,敷衍完成,过两天回头看,越看越不顺眼。平日读书读报读公号,时常对有些行文不以为然,待到自己码字才知其难。和师友感慨,对文字有畏惧了。公众号《乐艺会》赵阳 兄劝解,有一得,便是一益。如同棒喝,那就继续。

慢慢也厘清了思路,电脑码字过程中,接触到时下的写作工具,如obsidian。通过B站的教学视频,发现了原先搜集的痛点。甚至包括思维上的,譬如分享是学习的方法。

其实何止一得,发送给师友指正时,才知道文中引用的诸多引证,以为摘自拍卖公司的介绍,实则 …… 阅读全文

456. 溢彩流笺 (一) 民国 “罗汉笺” 木版水印 淳菁阁精制

很有一段不更新,先是码了一段字后,消耗不少。高晓松曾经感慨过,做了一段《晓说》,感觉被掏空,再做下去就是车轱辘话,或者硬凑,有同感。后来鼓起勇气想继续时,遇到疫情,各种鸡飞狗跳,再装作风花雪月,未免自欺欺人,也就罢了。

只是心里始终压着帐,心里慢慢活泛,手头不断整理,不时请教了师友。把心得体会诉诸文字,是分享,更是咀嚼和思路的理清。或者说,后者是私心的愿望,前者有更好,无亦可。这样想来,不妨随性一些,想到就写两笔凑一篇,笔懒了就再去读读书。

花笺是喜欢的一个品种,在国内是实用兼艺术欣赏。时代发展,鱼雁传书慢慢淡去,名人信札却当红无二, …… 阅读全文

443. 胡适 信札始末

闷在家里读书,这段对古籍信笺有兴趣,手边基本都是这一类书。偶然读到关于《新青年》始末的一篇文章,提到十年前胡适一批手札的沉浮。恰好前面关于这段往事,也有其他两段轶闻,索性合为一篇,很有意思。封控了无趣味,只能在纸堆里面翻检。

近年来,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藏“陈独秀等致胡适信札”,引起国内学者尤其是中国近现代史学界和中共党史学界的关注和研究兴趣。2012年1月,《中国人民大学学报》将经过反复校勘并加简要注释的信札内容正式发表公布,同时配以该校研究者的两篇释读文章,对其史料价值进行了初步的梳理和阐释。

这批写于1920年—1932年间的信札原来一直保存在移居美国的胡适后人手中,后流出并出现于中国嘉 …… 阅读全文

436. 上海博物馆 玺印厅讲解稿

年后诸事,徒另心中悲凉,或冰雪狂欢,或铁链癫狂,心脑如裂,呆若木鸡。
只是逢讲解年度测试,急就章应对,聊以搪塞博文周课。

各位老师,各位观众大家好,我姓顾,是上海博物馆的志愿者讲解员,今天由我来陪大家参观印章馆。玺印馆看着不大,但展品却贯穿了整个中国历史。上海博物馆藏印15000枚,展出的500枚,每个时期都有代表性的展品。

一、早期的古玺印
1.我们先来看中央展柜,这是一枚西周的涡纹玺,印面图案如同旋涡,在不少陶器和青铜器上有相似的图案,可能是一种印记的功能,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讲到,印,信也。如同后世在瓷器底部盖个章,表示财产权。不过也有意见称之为火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