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行于练琴的审美

— 2014-01-03 北京RMO室内乐团

法国大提琴大师让.德隆曾经说:“毛病是练出来的”。

特别对非职业演奏者来说,演奏的陋习和问题往往是在练习中一次次地予以加深,所以练琴效率的保障第一位的就是对练琴方向的把握,在此,我们认为,把握好练琴的方向,应最起码有两点是比练习本身更要先行的:健康的审美和开放的态度,而这二者往往是息息相关的,所以在此我们放在一起与大家探讨。

有不少人乐于盛装出现在音乐厅里,为大师鼓掌到加演恨不得10首曲目,而后指点江山、激昂文字,这个地方处理需要更细腻,这个版本技术上有些捉襟见肘,诸如此类。而在日常生活中,对身边的人用心的演奏却不愿意去聆听,无端对欣赏一些优秀却没名气的演奏者嗤之以鼻。

换句话说,听“人”而不是听“音乐”这种类似追流行歌曲明星的行为,还比较普遍。同样的演绎、同样的见解,出自不同身份的人,会起到不同的效果。从一方面说,不同的人对音乐有不同诉求,如果仅仅把音乐的作用定义为纯粹休闲,这种追星的方式其实可以大大增进快乐。但如果把音乐作为一种自我提升的方式,则可能就有些不靠谱了。

做到绝对客观,确实十分困难,尤其对于我们这种缺乏综合音乐修养的演奏者。但演奏西洋乐器是对人多方位潜能的一种开发,优秀的演奏者读谱时一目十行,飞速而精确地运动手指,稍微仔细观察他们,即让人惊叹不已。但像西方绘画一样,西方音乐发展千年,到文艺复兴之后形成了一套科学的体系,可以看做是“建立在写实基础上的写意”。其理论、实践、训练方式,都基于严谨的体系和技法,即在数学上是可证的。所以,在技术问题没有初步解决之前,很多主观的判断可能其荒唐程度并不下于“我不管,1+1我就觉得等于13”。

常有大师说,技术不重要,要用心感受音乐,忘了技术。呵呵,这犹如一个富翁端着心灵鸡汤告诉屌丝们,My son,喝了吧,忘了钱,钱不重要。
说到这里,开放的态度大概可以总结为:不迷信任何人和任何流派、方法:第一,即便是大师语录,也要看其说话前后语境;第二,演奏法与个人的身体条件甚至性格都息息相关,手指长短都不一样的两个人,方法怎么可能是完全一样的?可以肯定的是,优秀的导师,往往是对学生的风格和方法都比较宽容的。

而审美这点,则有点太大,限于篇幅和能力,都无法说清。所以我们简单回忆下,从普通白丁成长到白丁中的战斗丁的历史,对于审美的构建的一些心得。

首先,增长见识是比较显而易见也比较容易见效的。最直接的就是学习演奏家和高手的演奏,如听音乐会和录音。再有就是西方音乐的演奏和处理中,有很多禁忌,如无端渐强抽弓子,尾音生硬终止,或中断本应连续的地方之类比较具有中国民族特性的演奏,等等。舍此之外,怎么演奏就是你个人的风格了。这些在此就不赘述了。

第二,但并不其次的,要认识到,审美的目的是发现美,而不是发现丑。我们常看到有人对身边的人错个音跑个音就大加嘲笑,好像自己从来不错音一样。在此不得不说,挑毛病,应该是最低级的一种审美,即便没有练过一天琴的人,多半也能听出很多走调和错音,作为研习演奏以10年为单位的成熟乐手,还停留在挑错音的阶段,不啻于卖弄“审丑”。

简言之,我们换个角度,听出大师的错音,指出演奏者自己都明白的问题,不是什么难事儿,并不能显出你的审美和听力超凡。但听身边的人,甚至一名学龄前儿童的演奏,你能指出其优点和其天赋特性,大概才跟审美沾边。

说到底,音乐对不同的人作用不同。但作为已经上了演奏这条贼船的朋友,用审丑的标准苛求自己,用审美的态度聆听别人,让自己的观念和审美变得开放,广泛吸纳、不断审视反思自己,大概可以帮助我们把有限的练琴时间效率提高很多。

发布者

ningqun

心中无事一床宽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